社寮島就是今日的基隆和平島,三百多年來一直是兵家相戎之地。而此砲台所在區域可謂是歷史最悠久的。從西荷相爭到清末中法、中日乃至於日俄日美對抗,不論實際交戰與否,這裡都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戰略要地。
相關的歷史資料網路上已經很多就不再多贅述了,純粹分享一下遊覽心得。
從正濱路經和平橋進和平島後立刻右轉,經過一串的海產店後來到一個像停車場的地方左轉,馬上能見到龍目井,這也是一口歷史悠久的井,相傳從西班牙時期即開鑿使用,目前的外觀則是日據時期為了防止空襲加蓋上的拱形掩蔽體,以今日見到的井上仍有抽水機及諸多水管看來,似乎仍可使用。
接下來繼續前進,進入了諸多叉路及蓋在半山腰的原住民部落~其實這並非是原生的原住民,而是由花東一帶遷居來此工作的阿美族原住民部落。由於路標不太清楚,一開始直接直行爬完陡坡後才發現是條死路,調頭下山再找另一條...不幸是條窄更陡之路,自然也是走錯了,只好小心翼翼的再不倒車的狀態下下車用抬的機車頭轉向。不得不提這裡的狗極端兇惡~沿路幾乎都是被惡犬邊吠邊追著跑...雖然說虐待動物是不合法的,但還是建議要來此探查的朋友們最好隨身攜帶防身棍棒或電動連發BB槍以策安全。
回到龍目井的途中,靠著運氣和不安全的關門跑法免於被狗咬的悲劇。而在下山途中才看到東 砲台的指示路標...嗯,這種路標設計方式還真特別= =。其實過龍目井後第一個右轉上坡就能到社寮東砲台了~路上依舊逃不過被惡犬追著跑的命運,幸好這些狗對於機車還是有點忌憚,還算平安的脫離追擊到達入口。
第一眼映入眼簾的是阿拉寶灣四個字,其中幾個字已經被煙燻的黑到辨識不清了。而漆上這字的建築~總結過去幾個砲台的經驗,應該是砲台的集水設備。另一面則是被漆上活動中心的廢棄建築,看起來像是1945以後國府接收後增建的。繞過這個建築營房就在隔壁~典型的日治建築形式,一樣沒屋頂,門窗均做防水緣石。後方靠山壁處也挖了簡陋的防空洞。而先前那個「活動中心」和這營房接近的部分則是石材堆砌而成的。雖然不能確定年代,但感覺起來這個角落真是匯集了清日到中華民國時期的建築縮影。
接著是整修過的碎石步道,慢慢爬山約十來公尺就見到了彈藥庫建築,和槓子寮一個樣子。解說牌也只是草草寫了同其他日治時期砲台樣式,較特殊的是這個彈藥庫前有一大塊平整的凹陷平地,四周是用大小不一的石頭推砌出來的擋土牆,有些地方則能見到補強的磚塊。要推想其用途可能是山砲用陣地或者建築過集合場之類的設施。
續往上就見到在半山坳中的地下觀測所和指揮所,一樣和槓子寮極為類似。沿著石梯向上,是一個山砲陣地大小的觀察兼砲陣地,中有一孔和底下觀測所相連~只是這種開在中央的洞讓人不解,如果陣地內沒擺放砲的話人應該會常常因為不慎踩空受傷吧?左方則是指揮所上方覆土部分~但指揮所的屋領被鑿開了一個極大的洞,或許是相關單位為了讓內部採光通風而施做的工程~但周圍並不像觀測陣地一般還有不搭調的磚造安全建築,要是遊客不慎摔入依其深度恐怕是非死即傷...腹地極小,小心翼翼的拍了幾張照後就離開了。
繞過這塊往左方走,又見到磚造庫房,中央底下有著混擬土步道通往最左方的主要砲盤區,這裡的草地放充滿小黑蚊和鼆,也是匆匆拍了幾張就閃人了。
這個砲台規模很小,十來分鐘即全部逛完。全無人跡~做為可能是基隆地區最古老的炮台所在地,白雲蒼狗~歷史價值極高但沒甚麼經濟開發價值...還是期望基隆市政府能把最基本的安全設施做好~接著就在被狗狂追的情況下離開此處了。
有一說此處在日據時期是社寮電燈所的所在地,也就是自行發電供電給探照燈使用的探照燈基地 。左方建築部分可以符合這個說法,包括了磚造的探照燈庫房和到砲盤間的混凝土軌道地基。但從彈藥庫等設施的存在,所謂的電燈所應該也只是其歷史中的一段時期。
龍目井 |
被漆上字的集水設施 |
新增建築 |
時光交錯處 |
營房 |
營房的防水緣石 |
靠山側的簡易防空洞 |
到藥庫 |
彈藥庫及其前方的凹平台 |
彈藥庫入口 |
山凹處的觀測及指揮所 |
觀測所 |
西砲台所在地現為飛彈基地 |
觀測/砲陣地 |
觀測陣地細部及恐怖的「陷阱」 |
左方的庫房及砲盤和其間狹長的連接道 |
主要砲盤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