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獅球嶺西砲台

相較於東砲台的戰事激烈,西砲台的相關史蹟似乎沒甚麼著墨的地方。
        由獅球嶺隧道北口旁的階梯往上,見到濟公像後往右行,在見一土堤缺口有搭建木板供歇腳處左轉進入後,沿坡邊土階梯及繩索往上可達。此次前去因為先前資訊蒐集不甚清楚,誤轉了好幾個上坡嶺,雖然不遠但是缺乏磨練的自己繞到有點快往生的感覺。但因誤走也發現了一些戰壕遺跡,可惜盡頭被雜草樹枝所擋,只能窺見有整理過的一部分。
        回到正線上, 沿著泥濘的陡坡階梯道上行後,不多久即見到一碉堡建築,終於見到了西砲台的蹤影。此處基本上保存良好,也許是因為國軍入駐後有再行整修過,子牆及左右護牆看來頗新,但從牆上儲彈孔的近五角形可以確認這是建於清代無誤。主建築為碉堡一座和砲盤區。碉堡一般認為是國軍入駐後所新建,目前內部放有神像。至於砲盤區比想像中來的小,因為建在稜線上腹地並不大的關係。比較特殊的是砲盤上的兩道同心弧形軌,且沒有磨盤座存在的跡象,推想這應該是使用清末自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城防砲,其砲基座為四輪型就同今日的汽車一般,只是各輪方向為橫向佈置而非直向。子牆及左護牆頗為厚實,相較下右護牆只像一道略厚的磚牆一般。在子牆下方如同中央砲台區一般用石磚建了階梯,登上子牆後,前方視線已被蔓生的草木所擋只能透過期間隙看見基隆港西方,而向左方護牆望去,剛好可以俯瞰獅球嶺隧道北口所在的崇德路,對比其建築形式可以推估此砲台應該兼負對基隆港西方以及鐵道隧道的防務。
        砲盤區除了被人種植一些植物外,目前還多堆放了一些修剪下來的樹枝,應該是還有民間人士主動在進行維護,待了約五分鐘拍完照後沿原路往下。途中思索著這般的陡坡當初不知如何將重達上千公斤的大砲運上砲盤?只能猜測著百餘年前或有臨時運輸道可達,或是運輸道已毀,或是由稜線南方 由中央陣地運輸過來?到了入口處後,望向南方一片平坦但已雜草叢生的土地,此區或許是當初營房的所在地吧?坐在木板上歇息之餘,看了看土堤想起以前網上看過的資料說獅球嶺砲台群曾有過一道綿延山頭狀似長城的防禦工事,上次在獅球嶺中央砲台只見部分,這裡相較下更為接近此說。日已近午匆匆下山~回家後開了google earth看看,從紅龍山開始一直到接近獅球嶺東砲台區還真有一條若隱若現的土堤痕跡,應可確定這個鑿開的缺口算是遺跡的一部分了吧?
        至於剩餘的獅球嶺東砲台~看來要有專人領路時一同前往才好。
誤走時發現的戰壕遺跡

由此缺口轉入往上可到
延土階梯上,旁有輔助繩可拉

見此碉堡~終於到了

爬上來後喘了一會兒~真是缺乏磨練

砲盤區,可見子牆階梯以及雜木和保麗龍盆栽

清代砲台的臨時儲彈孔樣式

可見到子牆及左護牆頗為扎實

相較下右護牆顯得薄弱多了

左護牆往下景色,剛好防備清時鐵道以及隧道口

子牆防備基隆港西側

同心雙軌遺跡

應為國軍所建?

碉堡內部擺放神像

入口處,疑似人造土堤工事遺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