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 the peace and war...
其
實國際關係中的競合端賴各成員間不同的手段來達成提升自身價值,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軍事手段。本事件發展至此台方在外交操作上的嫻熟度確實略顯青澀。先是白熙禮記者會中台方外交部長息事寧人的窩囊態度,接著是次日對於菲方代表培瑞茲的無視已到了有點違背國際外交禮節像小孩子吵架一樣的幼稚。不過
影響民意趨向主因還是台政府對內長期的回饋失靈,人民的壓力宣洩在此時找到了個方向。但過程中台灣某幾家媒體也的確是暴走過頭,有種回到1939年德國官媒對波蘭人在邊境暴行指控的氛圍。這種詭異的排外言論對於西方來說應該是頗為敏感。
但對於台方來說,採取有限、局部的軍事壓
力是必須的~畢竟國際政治從來就不是道德的場域。外事部門對於軍事活動的陳述及定調,本人認為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1.具菲官方身分公務員所為之準海盜行為。
2.鑒於菲方無力制裁該海盜行為及包庇。
3.我方得以必要之一切措施維護該海域上任何國家人民之航行安全。
當然我能理解受害者家屬的心情,但一昧地針對個案進行宣傳答辯並不能讓國際社會對長期以來巴士海峽上發生的事件有完整的認知。對外說明上應彙整歷年來相關事件以進行佐證,在原有的懲兇道歉賠償等針對個案的訴求外,第四項的漁業權利談判才是真正的關鍵。過去菲國近似海盜的行為可以漁權不明為理由,這點讓台方也很難站住腳,唯有讓台菲雙方在此不幸事件下訂出規範,下一場的衝突才不會讓模糊地帶搞砸。
但在這場折衝協調中,台灣政府的被迫反應、決策反覆失當、手段目標不明也讓人頗為心寒,這可不像是在課堂上老師對於學生擁有絕對的支配性優勢,也不像兩岸關係一樣保持創造性的模糊就能解決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