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大武崙砲台

很小很小的時候,住過基隆。就是住在大武崙的武嶺街,不過對於那時的記憶只剩下少許的畫面記憶,畢竟是三十幾年前的事了。
大武崙砲台以前也來過幾次,那時走馬看花的繞了又繞,人潮還頗多的,不似今日只剩下踏青登山的老人和當地社區的植物觀察組~也許不是假日的關係吧。但這樣對純紀錄景物也比較方便,不用等著熙來往壤的遊客就能盡情拍個夠了。
這裡的形式為~山頂中央為砲台區,兩個砲台區面對不同方向,每砲台區內有二砲座。砲台區下方為彈藥庫,後方往下則為官兵營舍區。外圍佐以環陣地的步道,步道間設有東北南三稜堡區域,可供部隊集結及小型火炮安裝 及砲擊時提供躲避之壕溝。總體來說雖然靠海,但砲座面對方向均為內陸,設計概念應是擊退登陸敵軍用的內陸砲台,兼能警戒海面的前進觀測所。史料中記載中法戰爭時大武崙已有清軍進駐,是否駐在此地就不得而知了。
這裡滿有二沙灣和頂石閣的混合風的~
入口處的解說牌和谷哥地球對照,這圖解還滿符合真實比例的

入口處衛戍崗哨的營房,只剩下牆基和散落一地的石材磚塊

半地下的洞窟營舍,形式類似頂石閣砲台

這應該是官舍遺跡

解說牌,因應基隆多雨用石材刻製而成

洞窟營舍最右那間深度較深,與中間有門相通。這也和頂石閣滿像的。

洞窟營舍內部~常有人到此挖黃金因此地板也時常修復~要真有黃金的話早被駐守過的國軍挖光了吧XD

滿特殊的通風口~位在外牆和山壁間,應是避免房內角落濕氣累積而做的設計

這是最大間的露天營房

營房後部的倉庫

廁所

相對進步一點的茅廁,用來踏腳的木板早已消失。這裡不像槓子寮經過改建,雖然沒有了屋頂但這部分卻完整保留了原貌。另一邊就是一條溝形式的小便池。

廁所後方這個池子,有說是化糞池有說是清潔用水儲水池

東稜堡~這是大武崙砲台三座外圍稜堡中腹地最大的一座,可以用來安置日軍三一式野砲,90mm速射炮或是二戰晚期安放高射炮

東稜堡護牆外有一界石,這應該是供台灣省政府地政局經緯測量用

東稜堡向外望去~居高臨下。難得晴天得見海天一色之美景

基隆市政府地政處的土地界石

北稜堡~有深度一點八米的避彈坑。視界可及海洋,腹地應放得下三一式野砲。那像石椅的東西若為原建築的一部分應該是火槍射擊托作或固定火炮制退繩用。

北南稜堡間的走道可見到情人湖的景色

情人湖觀景台

曲水流殤~蜿蜒弧線極美的護牆。

南稜堡~這裡守衛的範圍就偏陸地了,也有較大的避彈壕溝

集水設施~同槓子寮砲台,可見當時日軍已完成標準化的建築作業。比對台灣目前各地亂七八糟各自為政的路標,真覺得汗顏


位於中央山頭的砲陣地區

姑且稱此為西砲台區,火炮射程範圍為內陸界寮內寮到萬里一帶

砲盤區旁可以見到有一小洞~和地下彈藥庫相通。一樣是傳聲兼通氣孔。只是已被半掩埋了。

最底下的儲彈區

加裝欄杆的痕跡~基隆個砲台常見到緣石破裂,或許這是元兇?

兩砲台區間的地下彈藥庫,用多重迴避式設計以期減少敵火命中時之傷害

彈藥庫

彈藥庫上方的土方排水洞,特別設計凸出的部分引流,避免水流浸濕侵蝕牆面

方形的炮基座滿特殊的

此間就稱之為北砲台區吧~射擊範圍為澳底到萬里瑪鍊溪出海口一帶

砲盤底下的十字加強肋

北砲台區的觀測陣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